星空体育登录入口通州区杨坨村,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如火如荼。在工程03标03A区南侧,一棵350年树龄的老槐树,牵动所有人的心。
修复树洞、设置双支撑、修建通气孔、整理树冠、设置避雷针,施工垂直运输避开古树位置,设置双层古树围挡控制区防止无关人员进入。工程建设者们千方百计保证老槐树枝繁叶茂。他们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,也在为杨坨村村民留住乡愁。
一棵老槐树,标记着村民们对故土、老宅、童年、先祖的回忆,也见证着他们日新月异的生活。
“我家就在老槐树北边,第二排房。”53岁的杨坨村村民郭宝珠,站在树下,回忆瞬间涌现。
每年一到夏秋之交,玉米就该采收了。“家里烙棒子面饽饽,我拿着饽饽跑出来,跟小伙伴们一起,不约而同地到树底下玩儿。”玉米收完后,秸秆晒干打成捆,在老槐树边堆成柴火垛。年幼的郭宝珠,就和小伙伴们利用树洞、柴火垛捉迷藏,这是杨坨村孩子们,关于夏秋之交的独家记忆。
杨坨村地处北运河东岸,京哈铁路从村西北侧划过,东六环就在村东边,作为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,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就选址在杨坨村这个“黄金”点位。
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启动,杨坨村在2013年拆迁,乡亲们回迁至紫运南里小区,住上了楼房。这个原本普通的京郊农村,也跟上了副中心建设的步伐,进入发展快车道。
“以前周围都是农村,现在路修了,地铁通了,公园建了,副中心的三大建筑(即北京艺术中心、北京城市图书馆和北京大运河博物馆)全起来了。”郭宝珠闲暇时喜欢写几句小诗,副中心的建设成了她最近几年创作的主题。“你听,小号声音嘹亮,绿心公园就像一颗明珠,在城市森林中徜徉。环球影城吸引八方来客,盾构机将六环引入地下藏。名校选址,地铁东延,剧院,图书馆,博物馆,宛如大运河的文化粮仓。”
站在自家阳台上,郭宝珠能看见枢纽工地,她眼瞅着标志性的“京帆”屋顶陆续建起了1片、2片、3片、4片、5片枢纽主站房已经进入装修阶段,亮相5片的“京帆”是枢纽众多创新设计之一。“京帆”屋盖结构分为两层,底下一层“泡泡”用来采光,上一层“京帆”用来遮阳。这种结构体系有效将阳光引入了地下30多米的站台,绿色节碳,一年节约采光能耗约48.6万千瓦时,相当于130个4口之家一年的用电量。同时,“京帆”的造型寓意扬帆远航,是对大运河文化的致敬。郭宝珠知道,等到10片“京帆”扬起,枢纽就将建成。
“我经常看着工地上的老槐树,以树为标记点,来找自己家的老房子。我们家在树北边,我二叔家在西边,跟树隔一条过道。”老村将变身新枢纽,但只要树还在,乡亲们就能凭记忆,找到自己老宅的定位。“树还在,我就知道我的家在哪。”
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预计今年年底主体工程基本完工,2025年年底具备投运条件。
“呦,到时候就更方便了。就说现在,出门没走几步,就是6号线北运河东站,坐地铁到东三环就半个多小时。”76岁的杨坨村村民周金庄清楚地记得,他年轻时候进北京城,只能蹬自行车。
虽然年长不少,但周金庄对老槐树的回忆,与郭宝珠有重叠的部分。郭宝珠有玩槐树花的经历,周金庄记得槐树花蜜的甜美。这棵参天大树,以及树上的树洞,也是周金庄童年玩乐的地方。“我还记得小伙伴钻树洞,遇到了大长虫,他吓了一跳,摔下来正好砸我身上。”
周金庄听长辈说,老槐树浓密树荫下,不只是村里的游乐场,还是活动场、议事厅。他想起来:“树边原来还有一个小庙,乡亲们到这里来祭奠先祖。”
杨坨村,可以说是北运河造就的村落。坨是指北运河沉积的沙堆,因沙堆地势较高,能较大程度避免河水泛滥袭扰。聚集在此的人口越来越多,便形成村落。杨是村里大姓,时至今日,杨坨村还以杨姓、周姓、郝姓人口占比较大。
因在北运河东岸,又地处北京通往津冀的要道,杨坨村起初依靠渡口生意发家,进出北京的货品,需要从此摆渡过河。“村里赶脚的多,有摆渡队,也有驴车搞运输的。”周金庄小时候就在老槐树下,伴着蝉鸣蛙叫,听老人说过去的故事,“后来通铁路了,乔庄那儿的通州东站,到咱这儿也不远。从火车上卸下来的大米、白面,经过摆渡,再送到天津去。”
1965年,周金庄开始接受村医培训,医生们从北京城里的宽街中医院、儿童医院、协和医院过来,给年轻的周金庄和同事们上课。现在看起来顺畅通达的路途,那时候要几经周转。他记得自己当村医的时候,有病人出现脑出血的症状,要坐三轮车送去大医院。村里种西瓜、种菜的乡亲,每次进通州县城卖菜,路上都坑坑洼洼。“村头是沙土地,虽然不粘,但是一下雨、一压,还是难走。”周金庄自己骑车进北京,走黑庄户、王四营,一个半小时,才到方庄。
后来,京通快速路、地铁八通线号线、广渠路延长线相继通车,通州再成四通八达之州。2013年,周金庄从村医岗位上退休,随着副中心建设,杨坨村的变化,天翻地覆。
2019年,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开工建设。工程建设者们进入工地,见到了这棵350岁树龄的老槐树。古树高大巍峨、枝繁叶茂,其树干直径有约6米,树冠直径约30米。主根、侧根苍劲有力,犹如龙爪牢牢抓住大地。树瘤、裂纹,暗藏在树干上,像书写着古树见证过的历史。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为这棵国槐配发了一级古树的红色铭牌。
“工程一进场,这棵古树就引起所有人的注意。保护好古树,能体现我们建设者对城市副中心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、珍视、保护和传承。”京投枢纽公司建设管理部驻场代表方平说,“我们跟通州区园林局、杨坨村的乡亲们充分交流,从设计施工方案上,就为古树制定了个性化养护方案,园林局定期与我们对接,定期维护。目前看古树长势很好,大家共同努力,为杨坨村留下了这份乡愁。”
通过修复树洞、设置双支撑、修建通气孔、整理树冠、设置避雷针等措施,古树目前状态很好,为其未来发挥生态和文化作用打下基础。
“我们施工,也特别注意现场协同。吊装运输,避开古树的区域。”中建四局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总工夏天说,“350年树龄的古树,地下根系非常发达。作业的时候,一旦发现根系,我们就及时与设计方、园林局沟通,避免误伤。古树是大自然的馈赠,我们也挺荣幸的。”
杨坨村的年轻人,以前多到北京市中心求学、工作。但随着城市副中心的发展,丢不下乡愁的年轻人,也越来越多回到杨坨村,建设家乡。老槐树枝繁叶茂,杨坨村日新月异。
按照规划,枢纽建成后将形成轨道交通“四网融合”和“八线交汇”。届时,从杨坨村出发,无论是进入北京市中心,还是前往其他区县,甚至外省市,都将更加便利。
这棵350岁的老槐树,将规划建设成一座古树广场。广场设计以古树作为核心元素,充分考虑古树保护和历史人文价值,助力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。还将结合交通站点的整体规划,包括下沉式广场、绿化景观等元素,配备座椅、照明等设施。
杨坨村的乡愁标记点,将成为集交通、休闲、文化于一体的城市公共空间,为八方来客提供便捷舒适的环境。
如遇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。版权侵权联系电话